•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创设有现场感的思品课堂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5日 点击:6233

     创设有现场感的思品课堂

        德育活动的成效离不开学生在现场的真实体验和感悟。现代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有情景性的,人的学习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场景,这个场景包括虚拟场景、物理场景、生活场景和心灵场景。在思品课堂上,就存在着这样一种可感受、可体味的特殊的“场”,那是一种由师生围绕教学资源共同营造和创设的课堂教学的美妙氛围,是一种心驰神往、美轮美奂的思品课教学的魅力,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高度契合时形成的智慧相通、情感共鸣、心灵感应和美感共赏。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浸在这个生动丰富的“场”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启智。

      一、拨动情感的琴弦,浸润在如痴如醉的“情感场”

      品德教育必须置学生于一定的“场”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作为思品课教师,应有用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段、丰富的情感、高超的艺术创设情境的功夫,要善于营造和创设“情感磁场”,使这种“场”不是“糖衣”胜似“糖衣”粘住学生,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悟、反思,让德性在“心灵颤动”中形成。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给学生讲述了《天亮了》这个感人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去旅行。在他们乘坐高山缆车时,悲剧发生了。由于缆车质量有问题,运行到中途,缆车突然坠落。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巨响震彻山谷,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深爱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孩子得救了。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歌,歌词中写道:“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风险,黑暗与泪水沾满了双眼。”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令人悲伤、心碎的歌声吧。(播放歌曲《天亮了》)。当教师讲述该故事时,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她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许多学生亦被生死关头父母的行为深深打动。当歌声响起时,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空气似乎凝结,大家都沉浸其中,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死亡的悲壮,音乐的渲染,整个氛围令人心灵震撼!拒绝一切虚伪、龌龊、欺诈、肮脏,追求正义和诚信,已是水到渠成。在对小男孩的深深同情和对经营者惟利是图行为的强烈谴责中增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这无疑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这一情境的创设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许多学生纷纷打听关于故事更多的内容,有的学生还上网查找,许多学生准备放学后去购买歌曲磁带,正所谓,有感触的行动才是自觉的。

      二、点击生活的鼠标,遨游在生动鲜活的“生活场”

      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教育向生活回归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综观思想政治的课程改革,一个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回归生活世界。因而,生活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也是课程的本源。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把大社会引入小课堂,把课本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引发学生热烈的情感回应,才能显示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才能让课堂漾起闪光的情感涟漪。思品课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要链接时政热点,搭建课堂和生活的桥梁;要巧用教学媒体,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要创设教育情境,体验感悟生活,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让思品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让思品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欢乐愉快中收成丰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适时地走出课堂,“零距离”地接触社会并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他们关注的话题,围绕他们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们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理解、体验,关注学生态度的生成、情感的滋养、信念的形成,建构他们健康的内心世界,从思想走向行动,从理解走向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敞亮尘封的心扉,陶醉在曼妙丰盈的“对话场”

      对话,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敞开心扉讲出心中对事物的理解和对某些观点的看法,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心灵沟通的谈话方式,其本质是一个开放型、互动型交流的集体学习过程。思品课教学就是要以话题为载体,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的倾吐热情,激荡学生的思想认识,营造出曼妙丰盈的“对话场”,让对话主体彼此敞开心扉,彼此亮丽内心世界,用真情熏染真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共同构建道德认知。

      四、躬身实践的舞台,徜徉在丰富生动的“活动场”

      活动教学法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新型教学法,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只有把严肃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轻松活泼的活动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中构建知识、感悟人生,培养能力,树立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如,在教学《孝敬父母长辈》时,我准备了一些父母关爱子女的感人故事,并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每四人一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说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过的最感动的事。这样的安排原以为会非常容易地达到情感相互感染,从而深化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但应然和实然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自以为精彩的讲述得到的却是稀稀拉拉的鼓励性掌声,学生发言的内容也很单调,无非是“爸爸背我去医院”“妈妈在雨中等我放学”……发言的同学面无表情,语言干瘪,好像是在应付老师的提问,其他同学也谈不上感同身受,还时不时发出窃笑声。

      这实在出乎我的预料: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体验不到父母的苦心与辛劳?难道自己的父母真的不值得尊重和孝敬?到底是不愿意还是不懂?到底是不知道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还是主要出在我的教学设计上?在这种氛围中,接下去的教学内容是我极不情愿地“熬”完的。

      课堂教学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达到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就这一教学目标而言,这节课的效果几乎等于零,实质上是一节失败的课,而这一教学内容还要在其它四个班级内进行,怎么办?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家后给父母洗一次脚,就此写一篇感受并让父母签上字。布置作业时学生们一脸的惊奇和不情愿,但等到学生把作业交上来时,让我看到了惊奇和契机—作业生动不说,还有家长的回音!我怀着自信走进了课堂:

      情感回放:请一位同学读自己的感受。在歌声《烛光里的妈妈》伴奏声中,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经历中,尽管有诸多的不习惯和羞怯,但家长们粗糙的脚趾还是令他们吃惊与感慨,触及到他们的心灵深处。

      情感回应:我读了一位家长在学生作业后的评语。评语中家长的意外、感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从来没想到,我的孩子会给我洗脚,你洗得真好,谢谢你,懂事的孩子!我觉得我儿子终于长大啦,成熟啦,他已经会照顾我了,我今天十分感动,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我真希望你也能给妈妈也洗一次脚并一直洗下去,但我怕耽误你的时间,也怕你辛苦……”学生们齐刷刷地鼓起了掌,一部分学生还悄悄地抹眼泪,全班同学眼睛红润了。

      思想品德课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课,更重要的是实践教育课,是一个人的言行表现课。教师必须设计出一些丰富生动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条件或情境,让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得到锻炼。刚开始的教学设计其实就是教师把关于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怎样孝敬父母的道德知识让学生去了解和掌握,要求他们“空穴来风”式地领会道德准则,当然无法成功;而改换思路后的教学设计,是在努力地弥补“道德实践”这一课。简单的“洗”,不仅仅洗去了父母脚上的污垢,也洗去了孩子们心灵上的污垢;不仅仅填补了父母情感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补上了孩子们道德上的空白;他们终于可以真正感悟到父母的艰辛以及父母呵护子女的心情,感悟到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自己做得有多么不够!

      概言之,思品课堂如果缺少了在“场”的感觉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就会淡漠,思想就会呆滞,兴趣就会丧失,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就会失去生命活力。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入“场”,维持学生在“场”,防止学生离“场”,谨防教学冷“场”,使思品课堂真正成为活力四射、魅力无穷的“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