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德育之窗
    化解德育投入大、收效微的尴尬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05日 点击:6605

    化解德育投入大、收效微的尴尬

        当新一轮课改走过10年光阴的时候,学校德育投入大而收效不佳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面对这一困境,学校德育亟须深度变革,如何变革?路在何方呢?笔者以为,立足儿童生活,着力推进校本课程的构建工程、行动策略的提升工程、实施方式的优化工程,实实在在将“立德树人”融入学校生命之中,真正让德育生动起来,美丽起来,扎实起来。

      一、让校本课程丰富多样

      每所学校都有着其独特的传统优势和文化底蕴,这是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最好资源。“让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让爱生命成为生活态度;让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让运动成为生活习惯;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让艺术成为生活情趣;让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让实践成为生活特质。”这是东洲小学新生活学校的五大价值追求。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我们本着“德育的存在根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切实关注当前小学生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开发了系列校本德育课程。

      《今日生活》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一大亮点,它以儿童现代生活为核心,以生活与社会、生活与自我、生活与科技、生活与艺术为主线,以实践、感悟、体验、创造为基本方式,让儿童从小获得基本的自我意识和生活能力,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让儿童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享受生活带来的欢乐。如“美食家”专题活动,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特长,自由组合成美食团队,他们在家长志愿者的协助下设计方案、调研、采购材料、制作美食,并设摊“经营”,每一个摊位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活动结束,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核算成本与盈利,最后所得钱款全部捐给少先队基金会。孩子们在课程实施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幸福,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奉献。类似这样的活动案例,本课程每个年级可提供十二个,每个案例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背景资料、学生工作纸六部分,每个年级还专设了“课程超市”,以供教师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小学心理教育》教材是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构建的又一大亮点。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但绝大多数农村城镇学校除品德课程中少量的心理教育元素外,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能适合农村城镇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材,学校、教师无本可依,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我们大胆尝试把心理教育融合在学校德育活动之中,育德、育心一体化,以心育德,以德育心。在全国著名德育专家班华教授等专家的指导下,学校边实践边编制,出版了一套《小学心理教育》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教材从内容层面上讲,体现了非学科性,育人重于知识的传授,力求体现人文关怀,实施以积极的心理教育为主,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激发,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从方法层面上讲,注重了活动性、趣味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参与和实践操作体验,重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力求体现了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的个性特色。我们坚持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用“心育”提高德育的温度,让每一位儿童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月一事”“我们的节日”“名画名曲欣赏”“经典诵读”等系列校本课程的研发,切切实实为学生提供了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资源与平台,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提升了学生精神品质。

      二、让行动策略真正做到行之有效

      行动策略是校本课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催化剂。那么,通过哪些行动策略,能使有着千姿百态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情感,能主动进行道德抉择的小学生获得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呢?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归纳提升了以下行动策略:

      1. 德育课程生活化

      要真正彰显生活的色彩,就是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校组织学生深入校园生活展开调查研究,诸如“学生生活中的陋习”“校园内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学生中的流行语”“舌尖上的浪费”等,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我的校园我的家”“爱生命从爱一颗花种子开始”“改变陋习,从我做起”“光盘行动进行时”等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通过现场访问、情境模拟、讨论辨识、榜样示范、反馈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学会了发现、学会了探究、学会了创造,学会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

      2. 德育课程个性化

      让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建立在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之上,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能力得以提高。如学校传统特色课程“东小娃娃吉尼斯擂台赛”,那是孩子们极其喜欢的赛事,他们完全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申报娃娃吉尼斯项目,然后认真备战,通过层层考核,向“东小娃娃吉尼斯”奖牌冲刺。从历年的记录中可以发现,孩子们申报的项目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个性,越来越有创意,如护花使者、小小收藏家、小小旅行家、环保小卫士、小小摄影师、花样跳绳手……娃娃吉尼斯奖牌年年刷新。获得奖牌的乐不可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没有得到奖牌的虽然有些遗憾,但他们品尝着失利的苦涩与竞争的残酷,收获了坚持不懈的挑战精神。

      3. 德育课程开放化

      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领域,不是限于一个学科、一门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德育课程时注重开放化策略。一是时空的开放,即活动不局限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延伸到课外校外,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本身蕴涵着的巨大教育效益,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内容的开放,即注意及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并提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三是教师思想的开放,即教师尽量减少干预,使学生的活动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度。四是活动结果的开放,即答案具有多样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五是活动评价的开放,即评价的主体多元,教师、伙伴、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丰富,即时性、过程性、终结性相结合,特别关注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儿童道德心灵真正的自由和开放的境界。

      4. 德育课程活动化

      活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活动”和“体验”是实施德育课程最核心的两个要素。对小学生来说,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悟和直接体验。因此,我们校本德育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实践、体验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促进自我发展,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我们的德育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道德生命自由生长的课堂。如举行“我为家乡而骄傲 我与家乡共成长”主题活动时,五年级组以“三星绣城”为切入点,师生携手,共同设计了以下系列活动:收集资料,设计图文并茂的活动手册;实地考察,了解绣品制作流程;调查访问,了解绣城成长史,编制三星绣城档案;快乐找寻,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用中英文标明三星绣品销往的地区、国家;创意无限,给绣品设计图案、商标和宣传语;征文分享,我为绣城献一计等等。学生参加这样富有挑战意义的系列实践活动,自身的组织、协作、探究、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三、让实施方式看得见、摸得着

      课程实施方式将直接影响课程效果。我们努力践行新生活学校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积极探索、优化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1. 将德育融入环境营造之中

      美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为此,我们努力创设和谐、平等、民主、活泼的德育环境。校舍主色蓝、橙、红、白相间,色彩明丽,孩子们就像来到童话世界一般。走进我们的教室,四周布置了学生的“作品”,有各学科的作业展览,有自办的小报,收集的邮票、纸花、标本,有最新的资料信息,还贴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图书架上放满了学生喜欢阅读的图书。让教室成了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学生的实验室、操作间、阅览室、作品展览室、师生的精神家园,力争让每一个教室都有奇迹出现。这是我们从实际出发,充分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有益尝试。

      除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教室环境布置,新型师生关系的营造以外,我们更注重的是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让整个校园时时处处洋溢着融融春意,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例如:学校图书馆是同学们向往的地方,在图书馆里上阅读课,周周进行“图书漂流”,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自主阅读活动空间。音乐是我校一道流动的风景。清晨,音乐伴着朝阳为师生送来亲切的问候;中午,音乐挟着书香陪伴师生进入午读时光;傍晚,音乐和着舞步向师生送去一天的祝福。美妙悦耳的音乐萦绕校园,慢慢穿透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每天上午、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只要音乐一响,校园里就开始热闹起来,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打乒乓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做游戏,有的三五一群坐在一起看书、聊天……这样的氛围让孩子们和老师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快乐之中。学校还组建了跨年级球类俱乐部,为每一个班级购置了大小不同的球,人人都可以参加球队,推选自己的队长,为自己的球队命名,提出自己球队的口号。周末经常组织学生举行球类联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球队,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得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2. 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

      德育课程不是局限于某一门具体的学科课程,它应当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教学之中。因此,我们紧密结合学校的各科课程,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实践、体验、创造的机会。无论是品德课、心理教育课、班队、晨会、综合实践课,还是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都围绕主题,坚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条件,扩大实践的范围,发展实践的能力。例如:四年级组开展“亲情节”主题活动时,语文课让学生广泛阅读关于亲情的诗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亲情诗文创作;综合实践课开展“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品德课与心理教育课让学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亲情诉说;美术课进行亲情卡的设计制作;音乐课学唱亲情歌;体育活动课举行亲子游戏活动……这样,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点拨升华,导行冶情,让学生自己挖掘、自己开启、自我教育,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

      3. 将德育融入活动体验之中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是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效载体。我们除了课堂上经常开展讲演、游戏、模拟情境扮演等活动以外,学校德育团队不断创新德育活动。如推行“早会制”,每天早上由校长或教师或学生通过富有哲思的故事给学生精神引领。又如设立学生班主任助理制、校长助理制,成立小公民服务队,既激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增强他们的小公民意识。另外,充分利用“每月一事”这个平台开展系列活动,如三月开展“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四月开展“亲亲母亲河—长江”、五月开展“我是生活小主人”、六月开展“魅力舞台秀之戏剧表演”等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良好素养,体验成长的快乐。学校建设网络“班级虚拟公民社区”,引导学生在“虚拟公民社区”中结合本班实际开展有关公民道德素养的大讨论,以此渗透公民自律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促进学生在公共领域日常行为的自我稽查和自我管理。每项活动根据不同年段确定不同的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方法、评价手段,形成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层次要求,既有统一形式,又有层次特色,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活动规范。每位教师都有任务、都有岗位,个个成为组织者、指导者;每位学生都是角色、都是主人,个个成为参与者和受教育者。

      4. 将德育融入家校互动之中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而,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五个一”亲子道德实践活动:即亲子同读一本主旋律新书;亲子同唱一支好歌;亲子共同参加一次社会道德教育活动;亲子说一次知心话;亲子同为社区(他人)做一件好事。学期结束时,学校将评选出“五个一”亲子活动优秀家庭。扎实有效的亲子道德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真正做到同心、同行、同成长。我们恢复家访制度,由校长带领青年教师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在家庭社区中的生活和发展现状,听取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意见。通过“新父母学校”“学校开放日”等活动,注重对父母家庭教育的业务培训。成立了学校、年级、班级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倡导家长主动关注和参与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了广大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了同步发展。我们还组建了“公益妈妈”志愿者队伍(如:交通妈妈、童话妈妈、网络妈妈……),充分发挥“公益妈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定期邀请她们走进班级,参与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给孩子们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和精神引领。这些别具匠心的家校互动活动,使学校的德育工程更加充满活力,充满魅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