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班级管理
    高一学报(五)

    发布时间:2016年04月15日 点击:5687

    成长之路
    主办:高一年级组       编辑:兰君宁       2015-2016学年第五期      201512月上半月
    【班主任寄语】
     
     
     
     
     
     
     
     
    【心灵鸡汤】
    送给高一学生的鸡血文章(五)
    一只蜗牛的自白
        付阳东(2007年考入清华大学)
    “世界上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的动物,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这是我一直很欣赏的一句话。回首三年的高中时光,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蜗牛,背负着到达顶峰的梦想和责任,一直默默地向上爬,只为有一天能够像鹰一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么,接下来我所写下的一切,就是一只蜗牛的自白。
        高一:融入高中,颇利转变
        我至今记得三年前的那个初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父亲带我走出生活了15年的大山,来到我一直向往的学校——南一中。与我曾经就读的乡村中学相比,南一中更为现代却同样朴实。在那里能找到一种亲切感和归宿感。从步人高中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把自己连同那个考入名校的梦想交付给了她。
        高一的生活节奏不是太紧张,我喜欢利用课余时间在美丽的校园里漫步,注目远山上的云起雾散,聆听树丛中的声声鸟鸣,也不时对身边那些匆匆走过的、神情凝重的高三学长们送去一个敬佩的眼神。我感受到了众多老师的博学与严谨,见识了来自各地同学的优秀才情。这让我认识到了世界的博大,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曾经的尖子生,其实不过是小天地里的井底之蛙,在新的环境中更需保持一种谦虚向上的心态。
        高中生活的节奏显然比初中时代要快,每天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一天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的。而余下的些许自由时间,就是需要我精打细算的“边角料”了。在高一一年中,我意识到午睡的重要性并养成了午睡的习惯。而午睡前那段经常被用来闲聊的时问,我会用来欣赏一篇好文章,听一段英文朗读,抑或是记忆几个单词。长期的坚持让我受益匪浅。为保证午睡的质量,也为了同学的利益,我从不在午睡之前洗头或洗衣服。因为这些事情其实可以放在一天紧张学习之后的下午进行,权作学习之余的放松。我还加快了一日三餐的速度,改掉了吃饭时与别人漫无边际闲聊的坏习惯,从中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有益的事……这些较为合理的安排最终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大作用,我感觉自己已经编好了高中生活的一日程序,余下的工作就是按这种程序运行下去。‘
      
     感悟:人只有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才能获得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转变自己的过程。
        高二:漫漫长路。苦苦求索
        谈及高二的学习经历和体会,我脑中剩下的只有做数学题的感觉。高一结束时的那次全市统考,我的数学成绩竟只有99分!虽然其他各科成绩并不差,可是数学一科便足以让我名落孙山。惨败的成绩,糟糕的名次,让我感到锥心的痛,痛过之后便大彻大悟:为了自己的名校之梦,数学必须学好。
     
    我带着心灵的伤痛走进高二文科班。在踏进文科班教室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破釜沉舟。我一直认为文科综合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而英语和语文有高一的底子撑着,也可以先放一放。这样,我把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全部投入到数学中来。文科班的数学底子薄,老师讲课的节奏也比较慢,这让我能够抓住时机弄懂全部的课堂内容。从此,数学课堂便成为我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的课堂。老师的大多数问题刚一出口,总  是先听到我的声音,刚开始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自己跟上老师思维的步伐。慢慢地,我已经习惯于做班里集体回答问题的领军人物了。这让我提高了学习效率,也获得
    了一种成就感与充实感。
        课余时间我则用来做大量的题。刚开始我对数学题还残留着高二时的厌恶与恐惧,可我知道自己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去做。做过一段时间,我忽然发现许多高一时未弄明白的问题其实并不难,这激发了我继续做题的兴趣,日复一日地坚持,一年下来,仅仅错题集就有厚厚的五大本。我的课外资料总是快别人一步做完,并交给老师批阅,我的周练试卷也是由老师面批面改的,这样的做法我一直坚持到高三。因为想让老师直接过目,所以做题时必须兼顾速度和准确率。长期这样的训练对答好高考数学试卷极为有益。
        高二上学期,我的数学成绩很快上升到120分左右,到高二结束时,我的数学成绩可以稳定在l30分以上了。我渐渐体会到什么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感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中的弱科是自己造成的,也只能自己去弥补,而弥补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痛苦与艰辛。但我学数学的经历,再次验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与其无休止的抱怨,与其消极地坐以待毙,与其麻木自己得过且过,不如奋起抗争,拯救自己。对待弱科,就是要有这样的冲天豪气和顽强的韧劲。
        高三:梦想成真。水到渠成
        高二的日子就在我与数学鏖战的时候悄悄溜走,高三也就悄悄地来了。高三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新课要上的,我觉得不怎么特别,还是和以前一样认真听课记笔记,课下积极练习,热衷于打造数学和英语这两张文科优生必备的王牌。
        文科综合三科的新课结束得最早,也最早进入复习阶段。伴随着复习的展开,我们开始了每周一次的综合练习。几次考试下来,我发现文综的优势并不像语数外那么明显,仅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知道,自己对文综没怎么投入,这样的分数结构不利于高水平的竞争,而高考毕竟是综合能力的考查,名校之争更是高水平的比拼。想想自己在数学上吃过的亏,我决定把问题趁早消灭。
        在稳定语数外三科成绩的同时,我花大力气熟悉文综三科教材,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在课外时间,我开始更多地留心报纸杂志,开阔视野。同时,更加重视每一次的训练,听完老师的讲评后把自己的漏洞分条整理在试卷的后面,并尽量按小专题的形式整理以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就这样,我把文综成绩稳定在一个可观的高度。
        当各科陆续进入复习阶段,试卷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教室前面挂起倒计时牌的时候,我才在每日单调而紧张的生活中咀嚼出一点高三的味道来。每天在“三点一线”上奔走,却总有做不完的题、看不完的书。日子一天天过去,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总觉得自己尚未复习到位,让人不由得心慌。后来,我给自己制订了每天的学习计划,做到既有重点又能统筹兼顾,每天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而不再关注时间的流逝,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模拟考试中,不与别人盲目攀比成绩,认清自我,然后不断地超越自我就足够了。
        高三的日子里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莫大的快事,我们一起跑步、爬山、打篮球,一起探讨学科问题,一起解决心理上的负担,互相搀扶着走过那段难忘的日子。我们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互相催促着提前起床,戴着星月的清辉在操场上跑步,然后跑进空荡荡的教学楼开始读英语课文。高三的很多个日子就这样充实地走过,我们追逐着梦想挥洒着青春的激情。
        和多数同学一样,我也有信心不足的时候,经常想知道自己这只平凡的蜗牛最终能否如愿以偿。有时候成绩不理想又会感觉到前途渺茫,但我总会去找老师谈心。老师的话语总能让人勇敢地直面现实,当然更能够看到希望,长期困扰自己的阴霾会在瞬间消散,只觉得心头豁然开朗。
    日子总是走得匆匆,几次模拟考之后,就与高考面对面了。老师说,只要正常发挥就足够了。两天的考试在快节奏中度过,我按照平时早已练就的套路和状态答题,感觉又回到平时模拟考试中。成绩揭晓后,我没有太多的激动,告诉自己一切总算圆满。
        感悟:高三会很苦,但苦中有乐,你一样可以有多彩的生活;高三会很累,但累得充实,因为你在一步步靠近心中的梦想。有的人抱怨太苦太累,可是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活得很轻松,因为活着就必须承担责任,活着就必须直面竞争。成功的花朵必须由奋斗的泪泉来浇灌,阳光总在风雨后。
        每一个成功者背后,总会有许多默默关心和奉献着的人们。我的这点成功,源自坚持不懈的努力,更离不开众多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朝夕相伴的同学,关怀备至的父母。所以,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不要抱怨苦和累,只有勤奋付出才能梦想成真,才能回报那些深爱着我们的人。高考,终将选择那些选择勤奋与责任的人。
    【学海拾贝】
    不抛弃,不放弃
    数学从小学就不及格到高考137分,我是这样战胜偏科的!!!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计算分数时考察的都是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加上两三门小科的综合成绩,目的在于选拔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然而,这可愁煞了很多同学!对于我们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先天基因或是学习经历不同,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偏科:有的科目很擅长,学起来如鱼得水,有的科目学起来费劲极了,总在拖后腿。
        这些“瘸腿”的科目往往让人束手无策,做了很多努力也没有起色,难免让人心生倦怠,于是有的同学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放弃不顾、让它自生自灭了。然而,面对自己的弱势科目,最好的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
        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一定可以战胜偏科的困境。
        从小学开始,我的语文和英语就学得比较轻松,而数学这门瘸腿科目却一直是我的头号大敌。五年级时数学就曾经不及格,我和一个刚刚及格的同学恼羞成怒,在教室里撕纸以发泄我们抑郁的心情。这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提起数学就感到有些发憷。
        后来,我尝试去上了几节华罗庚学校的课,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法跟上老师的思路,每节课像听天书一般,实在是一种折磨。最可怕的一次是讲“牛吃草问题”,我从来就没有听懂过老师的讲解,也看不懂书上奇奇怪怪的符号和文字,但是老师却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地叫我到黑板上去完成一道题。我直接傻在了座位上,磨磨蹭蹭挪到黑板前,躲也躲不开了,我只好硬着头皮,照葫芦画瓢地生生把数据套到书上的一道长得差不多的题上,在黑板上装模作样地演算了起来,最后得出了个离谱的数字。学华数之路在我的坚决抵制下只好作罢。
        再后来,为了不和参加各种高端、洋气、上档次的数学班的同学们差距太大,我和几位水平大致相当的同学请了位老师小班教学,才接触了些浅显的奥数,数学成绩也就是那样徘徊在中游。
        小学就这样在数学的阴霾下度过了,上了初中,数学依然是我的心病。在数学老师心中,我一直是个还算认真成绩却一直不好的孩子,初三模考前120的总分还考过79分,以至于当得知我竟然保送了一零一中学时,和蔼可亲的老师瞪大了眼睛,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说:“李若辰,你还能保送呢啊!看不出来啊!”让我哭笑不得。
        高中来了,我的数学依然没啥起色。高一的第一次单元考试就挂了科,数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妈妈说:“这孩子数学要是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啊!”数学给我种种考验、种种挫折,一点点打磨着我对它的兴趣和信心。我可以坦白地说,我不喜欢数学,真的不喜欢。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却从没有放弃过在数学上的努力,实际上,这是我花费心血最大的一门学科。我明白,即使不喜欢,即使学起来很辛苦又收效甚微,我也必须尽最大努力学好数学,因为功利而又实际地讲,我需要那高考中占150分的科目成绩,送我进入理想的大学,获得自己想要的发展。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我便迈出了战胜偏科的第一步。
        要真正战胜偏科,我们需要首先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摆脱自卑感与畏惧心理。或许是由于虚荣心、自尊心的驱使,每个人都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短处,展示自己的长处。在学习中,我们也常常会夸大自己的优势科目、刻意忽视弱势科目。这样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面对学习中的不平均情况,这样是无济于事的,丝毫无法改变偏科的现状。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正视并接纳我们有些地方擅长、有些地方不太灵光的现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短处嘛,我们看到的那些好像科科超强、没有劣势的学术大牛们,成绩也不是完全平均分布的,也有他们自己头疼不已的弱科。只是他们在弱势科目上下了更大的工夫,使它们不至于太拖自己的后腿,再加上优势科目的强力弥补,总分便跃至人前。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偏科问题的严峻性:一科瘸腿如果太严重,有时会导致全盘皆输。总结一下,总分高的学生各科分数分布大多是“一超多强”的局面,有至少一科很厉害,其他科目完全可以一般般,甚至可以有点差。但如果你有一个弱科,落魄到了永远垫底、惨不忍睹的境地,那么无论其他科目多么强势,怕是也救济不了这个“穷亲戚”喽!
        因此,战胜偏科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数学,我的目标很明确:不必超过那些能力很强的同学,只要在平均分上下,争取高于平均分,就足够了。而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想好了这些,我便可以说做好了战胜偏科的心理准备,接下来就该付诸实践了。要想让劣势科目赶上大部队的步伐,大前提便是给它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中,我在制订计划时有所侧重,把每天晚上六点到八点的思维黄金时间留给这最让人头痛却也最重要的数学。为了节约时间,其他科目作业的完成我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但数学作业我一定认认真真、不打折扣地做好。平时我不积攒不懂的问题,尽量多地向身边数学好的同学讨教具体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即使自己认为很弱智、都有些不好意思问的问题,我也会硬着头皮请教他们,而他们也会耐心地给我讲解,邻座的小野和坐在我后面的小陈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不仅如此,我还成了数学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课堂上能问的问题,我当堂或者课间就尽量问明白,还有余下的便去登门拜访,这样可以不让问题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吓人。有了和老师交流的经历,我才发现,自己以前由于这一科学得不好而产生的对老师的畏惧心理,对老师会瞧不起自己的种种担心,真是误会了和蔼可亲的老师。实际情况是,当我开始找老师问问题时,老师会更多地认识到我对这一科目的重视,于是平时会更注意我的学习情况,耐心地进行针对性指导,在考砸时鼓励我,甚至在上课时也开始和我进行眼神交流,根据我的理解调整讲课进度。对于老师的关照,我不仅仅受宠若惊,更是备受鼓舞,铆足了劲要把数学搞上去。
        有了这些努力,我的数学成绩慢慢好起来,一点点地接近平均分,然后稳定在平均分之上几分,有几次考试还会超常发挥冲进第一梯队。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常常是我几个月的奋斗在一次失败的考试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让我怀疑这样的坚持是不是有价值,这样的努力是不是毫无意义,我是不是真的缺少数学细胞、注定无法学好数学。但痛苦过后,我依然没有放弃,因为我知道,固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在第一时间有相应的回报,但是如果放弃拼搏,我注定失败,而我失败不起。即使跌倒了n次,我也要选择第n+1次爬起来,带着自己的决心、家人殷切的期盼和老师温暖的鼓励,继续向前奔跑。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在高考中,我的数学分数超过了擅长的语文和英语,得了137分。虽然这个分数在班里并不是前几名,但我圆满地完成了给自己设定的“不求最好,只求不拖后腿”的目标,把这一门瘸腿科目变成了算得上自如的左膀右臂,帮助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战胜偏科这场持久战,我胜利了。现在在北大中文系就读的我终于不用再学习令人头疼的数学了,彻底摆脱了这块心病。但是回顾自己青葱的中学岁月,还对那段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数学“死磕”的经历记忆犹新。那些公式、定理现在的我已经十有八九忘记了,但是那种奋斗的激情、不服输的劲头和父母、老师、同学在那段日子里给我的帮助与关怀,我却会一直记得,帮助我面对并努力改进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竭尽全力 告别“三闲”——写给高一同学的信

    亲爱的孩子们:  
        光阴似箭,转眼高中生活已经过去六分之一不断有同学说,作业太多,时间不够用,压迫得自己没有了一点自由时间,连整理错题本、回顾课本的时间也找不出来。深入地观察,感觉同学们作业是不少,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时间的利用上,却普遍存在大量浪费的现象,看得见的,有人课前饭后在教室嬉笑打闹,下课铃声未响已经冲出教室,甚至自习逃课,课堂上昏昏欲睡的人总有那么几个……这些同学,很难说课堂上在作什么,他好象是时间的富翁,时间于他似乎永远流逝不尽,百无聊赖、漫长难捱。这些现象也许与你无缘,那么,你的时间真的已经充分利用了吗? 
      静心思考一下,你有“三闲”吗?
      读一下魏书生老师的经典文章吧:
      《控制“三闲”》
      我经常要求学生计算三闲的数量。从1979年起,我便建议学生每天像原苏联生物学家柳比歇夫那样,细致地计算时间的利用率,然后统计一下今日三闲有多少。
      后来我便要求学生,每天写完日记以后,便在最末一行记下当天“三闲”的数量。
      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我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
      不只学生,就连自以为有点自控能力的我,也常常某一段时间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实事可做,但脑子就是不配合,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任手不由自主地做闲事,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成了清谈俱乐部成员。
      应该说,我算是一个比较忙的人,但即使在完成较多任务之时,我觉得自己脑子仍不自觉地向闲思贡献两三个小时的时间。
      由此我想到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们,被“三闲”控制的时间一定比我多。
      统计“三闲”,先要具体分析什么叫闲话、闲事、闲思
      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上自习、看书,他在那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当然都没有用。公共场所,如阅览室、科技活动室,他竟说电子游戏厅的事,当然没用。人家在听广播、看电视、参加会议,他讲起了吃零食的事,自然没用,这类话,不说为好。另一类是有害的话。人家学习,他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注意力;人家进步,他编了瞎话,造了谣言伤害人家;别人团结,他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即使无意,也是有害的话。
      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一个中学生,并非研究电子游戏机的专家,却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厅里,这显然是没用的事。老师正在讲数学,个别人数学成绩不好,却在下面看武侠小说,当然无用。同学们都在上自习,他却在那里做学龄前的事,叠纸船,画儿童画,有用吗?一位同学并非对服装设计有兴趣,却用相当多的时间跟父母要钱,逛市场,买花样翻新的服装。如此支配精力,显然也没什么用处。
      对中学生有害无益的事也不少,个别学生逞强妄为,想称王称霸,满脑子计算怎样打别人和怎样逃避别人的打,并付诸行动。人家上自习,他哼小曲;人家用下午第三节课活动、跑步,他偷偷跑去买糖果吃;还有不少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事,都应在控制之内。
      闲思困扰人的时间就更多了。有一类闲思只是没用,耽误做实事,闲思本身并无直接害处。如:正听着历史课,思路不由自主地从课堂教学讲的晚清文学,联想到《三国演义》,又联想到《封神演义》,联想到姜子牙垂钓遇文王……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毫无用处的闲思统治了这位同学半节课。也有的同学正听着英语课,思路不知不觉到了前面同学的衣服上,随着衣服又到了服装厂、纺织厂、印染厂、服装店……这样的联想倘是有目的,为了创作,为了训练自己有意的联想能力,当然有用。倘在不需要联想的时候,联想却无拘无束地自由驰骋,这至少可以说没有用途。认真统计,细心观察,会发现许多后进同学的大量时间便是在这类闲思中糊糊涂涂地度过的。何止学生,就是我本人,昨天一天,今天下午,至少有4个小时的时间被这类闲思夺走了。
      另一类闲思则是有害的。如学习、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忧虑就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己,邻居又会如何瞧不起自己。结果越陷烦恼越深,越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的原因,更谈不上采取积极有效的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差。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了最底层。这类闲思尤难控制。
      由自己,我想到学生经受挫折时,产生的闲思一定多于我,倘不有效地控制,确实贻害无穷。
      引导学生控制“三闲”,就使学生较明确地将无用有害的言、行、思和有用有利的言、行、思区别开来。一旦有了区别,下意识和潜意识就会起作用,不知不觉地对其加以限制。区别之后,又提出千方百计控制,虽不至于完全控制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控制比不控制要好得多,“三闲”数量一定要少得多,学生的言、行、思要理智得多。
      一位同学从别的中学转到我班,到这以后须写日记和统计“三闲”,我看他刚来时的日记最后一行写道,今日“三闲”数量:闲话280句,闲事13件,闲思3.5小时。能有这么多吗?据我观察,他实际“三闲”数量,只会比这多,不会比这少。
      过了半年,我再看他的日记,确实写得比过去好多了,看他写的《自我教育计划》,感到他想问题较全面,一个月中自己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有较明确的追求目标。
      谈到控制“三闲”中闲话这个细目时,这位同学这样写道:“这个月我要努力把自己的闲话控制住,目标是每天控制在52句以内。”我从来没要求他具体规定自己闲话的句数,没想到他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便问他:“这52句是怎么回事?”他回答:“经过控制,我闲话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但和同学们比仍然比较多,要全部去掉,显然不可能。我计算了一下,自习和上课我能控制住自己不说闲话,但在家里和校内课间活动时,还不知不觉说些使别人不痛快的闲话。每堂课间6句便是36句,早晚还有那么长时间,不由自主地各说8句便是16句,合计52句。”我听了,没说好,也没说不可以,只是说你可以试一试。效果好,就继续试。
      又过了一个月,我再看他的日记本,这位同学在本月《自我教育计划》谈到闲话这一项时写道:“经过上月努力,我已达到了把闲话控制在52句以内的目标,本月要继续努力,把闲话控制在每天39句以内。”
      一年以后这位同学纪律明显好转,基本控制住了自己的闲话,成了全校书法和美术活动小组的尖子学生。
      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一个能够控制‘三闲’的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是一个幸福的人,快乐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控制“三闲”要注意,一定要引导学生弄清“三闲”的概念,个别同学以为学习以外,特别是学习课本知识以外的所有言、行、思都是无用的。这是偏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这种偏见的学生甚至不愿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拒绝参加课外活动小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有害的闲思,倘不加以控制,学生长大以后将难以在信息多元化、交往广泛化的现代社会生存。
      具体控制“三闲”的办法应当有几十种、上百种,每位同学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方法。我感觉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尽可能多地做实事,明确做什么事,做几件,用多长时间做一件。心情不好时,做喜欢做的、难度小的事。实事做多了,形成较牢固持久的兴奋中心了,“三闲”便不容易侵扰了。
     
      时间的利用率是看不见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才是最有价值的。有很多同学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他制定了周密的学习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计划,时间被合理地充分利用,连边角余料也有效利用了,这样,他就在充实中享受到了不断进取、不断进步的快乐,享受到了知识本身的乐趣,希望在前,他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宽,脚步也越来越快。
      你对于时间,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就像对高考永远都不要有侥幸心理一样。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了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后面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生气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解释:“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而兔子带着伤成功地逃生回家后,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受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可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回去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那只猎狗,并不是没有追上猎物的本事,而是只满足于尽力却没竭尽全力。甚至,有时还心存侥幸,能偷懒时就偷会儿懒,你以为凭自己的素质和努力,考个本科应该是很有希望的。当面对冷冰冰的高考结果时,才清醒地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有人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而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高考也是这样,没有任何侥幸可言,唯有竭尽全力,忘我地拚搏,才有希望迈过那道神圣的门坎。
        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你千万要竭尽全力去拼搏!
                                                                    祝你成功!
    高一年级组
    201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