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先生制”成就收放之道
很多班主任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即使一天到晚地管着,还是要出事。有些新班主任,更是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没日没夜地“忙”,说白了就是好好看着学生,目的在于防止他们犯错,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工作方法常常使班主任腰酸背痛、头晕脑涨,而管教的结果却是: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没有自我教育意识,散漫、依赖、自我中心。那么,班主任一刻也不能“放”的班级该如何“减负”呢?
斯宾塞曾在《教育论》中提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现代管理理论主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要从“独断式”“监督式”的管理发展到“参与式”“激励式”的管理。我们重庆育才中学的老校长陶行知先生也曾极力倡导“学生自治”,他认为培养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约束自己言行的最佳办法,并提出了普及教育的良方—“小先生制”。于是,我们尝试着将“小先生制”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用“一收一放”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一年之后,学生逐步学会了“自治”。
让谁来做“小先生”?
班主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造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因此,班主任接班后的第一要事是成立班级干部委员会,创设班级管理工作岗位,放手让班干部上岗管理班级,并且要经常教育他们好好为同学服务,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处处体现模范带头作用。如此,班干部即是“小先生”的首选。
接下来要将全班按照一定规则分成6~7个小组,在每组设立小组长,遵循重团队轻个人、重奖轻罚的原则,从各方面开展小组评比,包括学习、纪律、主题班会、黑板报、体育达标、社区活动等。这样,小组长自然成为该组的“小先生”。
班主任、班干部和小组长只是起模范带头作用,班集体是由一个一个的学生组成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是集体的主人,应自己管理自己。不能让部分学生成被动的观望者,认为班里的事就与自己无关。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小主人”意识,引导每个学生自理、自练、自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治。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小先生”。
“收”什么?如何“收”?
常规管理条例是班集体能够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规章制度、守则、行为规范等是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有一定的约束和教育作用。通过常规管理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也依此来明确该怎样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而管理好班级。因此,班主任要把常规管理条例的最终解释权“收”紧在自己手中。
奖励和惩罚的条例及其具体实施是对班级学生做出的考核评价,它是衡量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应该“收”到班主任这里,班主任公正客观地实施评价的权利,履行评价的义务,依此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威信是学生自愿接受某种管理说教的一种积极情感,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班主任的威信是影响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因此,班主任要在人格魅力、教学能力、知识基础、教育艺术等方面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同时注意不能让自己的名义被“小先生”们随意借用。
“放”什么?如何“放”?
一要放心。李希贵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学生的潜能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它就有多大的发展。所以,班主任大可不必事事躬亲,应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
二要放手。班主任可以给学生干部和小组长更多独立管理班级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工作。
三要放权力。让整个活动的策划设计到实施总结都由“小先生”处理,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根据活动需要,安排不同角色,有主持人、节目彩排,还有环境布置、后勤保障等,这些角色都可以让不同的“小先生”担任。他们根据班级特点,设计的内容也比较贴近学生的思想和需求。班级黑板报、特色园地的布置,也由不同的“小先生”担任,使教室环境布置既有特色,又具教育性。甚至连家长会都可由“小先生”主持和汇报。
“收”与“放”之道
成功的教育都是“收”“放”结合的,收是放的基础,放是收的高级形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放手,不能自治。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应该是调度有方、运筹帷幄的,在管理上明松暗紧,形散神聚。班主任既要大胆放“小先生”管理班级,又必须能收拢那些“小先生”和该收的内容,成为班级管理的“掌舵人”。比如,班级组织活动,老师可将点名的权力放给组长,让组长具体负责各组的学生,而老师只需把这些组长的行踪“收”在自己手中。
上学只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阶段,毕业后他们还有很长的人生路得自己走,老师不可能一路管到底。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学生时刻管起来,而应实施“小先生制”,放心放手,收心收权,一“收”一“放”,文武之道也。